大洋网讯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师生们而言,这一个必将在回忆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年份,是从猝不及防的“超长寒假”开始的。这一年,我们有“战疫”的众志成城,有“停课不停学”的坚持,有重返校园的欣喜;我们在教育改革中砥砺奋进,在教育扶贫中扛起担当。年终岁末,我们盘点了2020年的教育热词,以此触摸这一年教育的变化和温度。
停课不停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超长寒假”期间,在线教育迅速发展,成为不少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回忆。
教育部启动“停课不停学”行动之后,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保障没有网络或网络环境较差地区学生在家学习。停课不停学,也让不少学校和教育部门深入探索在线教育实践,课堂从教室变成“在云端”,老师们纷纷化身“十八线网红”,学生们逐渐适应了“宅家学习”“宅家测试”的新模式。不少教育机构更纷纷发力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广告已经有些无孔不入、无处不在。
2020年,全国有1454所高校开展线上教学,103万名老师开出107万们在线课程,1775万名大学生参加线上学习,近3亿师生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参加在线教学。疫情让师生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有了亲密接触。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模式,也在重构着学校育人方式,重构着家校关系。带着2020年的实践,2021年在线教育将进一步融入线下教育,或者说实体教育。我们已经走在教育新形态的路上。
返校复课
经历了“史上最长寒假”,从4月27日至6月2日,广州大、中、小、幼儿园学生分批回到久违的校园。在第一批学生返校前,广州对首批返校的近3万名教职员工、16.7万名初三和高三学生全部开展核酸检测。尽管是“久别重逢”,返校的师生们严格遵守各项防疫要求,没有拥抱,没有勾肩搭背,一米外的灿烂笑容、相互比心,就是最好的情感表达。
各所学校的防疫工作做得细之又细:校门口的“一米线”、红外测温仪、消毒液、新增的洗手池、食堂餐桌上的挡板、分批锻炼、上下学的时间表…….都确保了师生们在校内的健康安全。5月29日,广州多区通知,师生在校园内无需戴口罩。终于,一张张笑脸,可以在校园里无遮无挡地绽放。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同学返校
心理健康教育
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广州市教育局除了组织高校、医疗机构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师开展系列心理讲座,通过“广州教育”公众号发布心理健康指引,推送心理健康微课、家庭教育讲座、专家文章之外,针对新冠疫情防控、线上教育特点,市、区两级心理教研部门专门研制心理防护课程,在“广州电视课堂”每2周录播1节心理课;秋季开学前后,市教育局还邀请专家教授、一线专职教师,与广州日报联合录制了6期开学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微课6期,在新花城APP、广州市文明网、广州市教育局官网、“广州教育”公众号循环播出。全市14.7万余专任教师接受了心理知识线上培训。
秋季开学之初,市内中小学校全覆盖排查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需重点跟踪辅导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咨询援助、转介治疗。目前全市已建成心理辅导室1808个,学校心理辅导室建成率达99%以上。
民校摇号
今年,广州市举行历史上首次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电脑派位。广州11个区中,有10个区的95所民办小学进行电脑派位。电脑派位如何操作?没有被电脑派中该怎么办?有公办学位的学生能否参加电脑派位……伴随着首次民办学校电脑派位而来的是,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向广大家长进行相关政策的普及和解读。
而在电脑派位现场,心情最为紧张的莫过于应邀见证摇号过程的家长代表。孩子被电脑派中的家长,或开心,或平静。孩子没有被派中的家长,有沮丧和无奈的,也有心情平静,顺其自然,然后再另想对策的。校长代表们大多心情平静,因为无论生源如何,他们都需要继续提高老师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2021年,又有一群孩子面临“幼升小”或“小升初”,又有一群家长即将或已经开始为这件事情而奔波。电脑派位有助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但是否能减轻家长焦虑,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
高考延期
3月31日, 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安排的公告》称,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全国高三考生复习时间“充值”了一个月。尽管2020年有太多的不容易,但为梦想拼搏的孩子们,却把“不容易”变成了“有意义”。
疫情之下的高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多个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提前谋划,统筹兼顾,层层落实筑牢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网,并从心理、考务、教研、衣食住行等多方面保障“平安高考”“暖心高考”“健康高考”。7月23日,广东高考成绩放榜,广州考生表现突出,尤其是被屏蔽的高分考生全省人数最多,且分布学校广泛,文理齐头并进。广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卓有成效,让更多的孩子实现升学梦想。
2020年7月7日早晨7时许的执信中学考点
教育评价改革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方案》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设计了三项改革任务:第一,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第二,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第三,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教育评价这根“指挥棒”变了,剑指教育中的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意味着对学生、老师、学校的评价都变了。这既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必将极大重塑未来教育的生态。
研究生教育改革
12月28日,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刚刚落下帷幕。此次考研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377万人。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目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今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后,教育部也印发多项文件,如《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今年9月29日,广东全省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也在广州召开,会议强调,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全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双高建设计划”
“双高建设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即高职院校的“双一流”。广东省有5所高职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9所高职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2月21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确保建设的绩效目标如期实现。
在今年公布的2019年决算来看,广州地区的双高计划院校表现亮眼。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纷纷进入前十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决算纷纷超过4亿元,可见计划投入力度不小。而从今年的高考录取情况来看,上述院校的投档分数线纷纷接近甚至超过本科控制线。可以说,院校的决算收入和基本实力比较相符,为学生高考报志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教育扶贫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广州在东西协作教育帮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教育物资、理念、人才等全方位“矩阵式”输出,当好当地教育“参谋长”,助推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一年半以前,横跨三千公里,来自广东省9个地市的20位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组抵达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其中,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副校长黄梦华作担任援藏校长,同校的刘健、来自真光中学的杨兴盛、番禺区石楼中学的钟优道紧随而至,分别教授地理、化学、语文,一趟为期三年的现代教育改造之旅由此开启。
援藏教师黄梦华正在答疑
令人惊叹的改变如今正在发生。学校的教研氛围日趋活跃,老师间的讨论相当激烈,本地年轻老师桑吉拉姆逐渐学会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开始敢于思辨和质疑,连走路都抬头挺胸了,还有人对学习多了潜在动力,将来想报读中山大学。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到2022年中,援藏组要推进学校由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转变,初步形成智慧管理体系、智慧型教师队伍,培养综合素质“高”、应变能力“活”、互帮互学“和”的智慧型人才,创建成智慧教育品牌学校。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刘晓星、谢泽楷、林霞虹、曾俊、伍仞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刘晓星、林霞虹、苏俊杰、苏韵桦、魏雄锋 通讯员海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