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卫生健康进展成效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其中提出,将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需求。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如何给健康这个“1”提供更全面、更精心呵护?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无疑是基础和前提。
近年来,我国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规划和布局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优质医疗资源总量,提升区域布局的均衡性。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双向转诊达3000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9.7%,患者外转就医平均下降了约三成;共建成近5600个省级、1.4万个市县级临床专科建设项目;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就能实现诊疗的比例达到九成以上……数字的“堆砌”,看似枯燥,其实满是温情。它们意味着优质医疗资源更“亲民”、更可及,群众看病更方便、更舒心,意味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然也必须承认,当前医疗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往往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医上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经络通畅了,疼痛自然会缓解或消失。这一道理,对于破除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这一“痛点”同样适用。接下来,如何在“通”上加大力度?
在布局上求均衡。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这是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针对群众跨区域就医难题,有必要进一步“做大蛋糕”。比如,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设置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布局选点时更加注重均衡性;要加快扩充重点专科资源,对于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县级临床专科能力建设项目予以适当倾斜,鼓励基层医院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发展特色专科,让专科资源分布与区域医疗需求更适配。
在下沉上做文章。除了把优质医疗资源的“蛋糕”做大,还要分好、用好。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强筋健骨”。一方面,把县医院做优做强。根据国家卫健委披露的数据,全国已有1163家县医院达到了三级医院服务能力。接下来,仍要深入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工作,不断提升县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让县县有强院、群众有“医”靠。另一方面,要把医联体做深做实,深入推进大医院和小医院“手拉手”,在“联体”的基础上真正“联心”;深入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补齐县域内医疗服务短板,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科技上挖潜力。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就能把基层卫生室和三甲医院连在一起,这正是“互联网+医疗”的魅力。它能以科技赋能跨越时空局限,有力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面。接下来,各地不妨聚焦信息互通、智慧互联、结果互认等方面的堵点,加快优化体制机制、管理方式,为优质医疗资源顺畅流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持续把优质医疗资源的“蛋糕”做大、分好,必能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个“1”提供更坚实支撑。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