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估算,2023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1080万,结核病死亡人数为125万。广州市胸科医院是广州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该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胡锦兴提醒,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若咳嗽、咳痰2周以上,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甚至咯血,应考虑肺结核的可能,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症状不典型 及早筛查是关键
肺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发生在肺部,所以常称为肺结核。肺结核属于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是重点防控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肺结核如果不及时治疗,肺部病变会不断扩大,从而影响患者的健康、工作和生活,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同时还极有可能传染他人。
肺结核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两周以上,痰中带血,其他常见的症状还有低烧、盗汗、胸痛、食欲差、疲乏和消瘦。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核传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有可能产生结核感染,人体感染结核菌之后只有少数人会发病,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体抵抗力和结核菌毒力。
广州市胸科医院肺结核科主任、耐药结核病诊疗中心主任邝浩斌表示,很多患者症状并不典型,甚至没有感觉任何不适。如果出现“典型”症状,通常病情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例如,有的患者仅表现为咳嗽、发烧等,跟感冒的症状很相似。等到发现“感冒”久治不愈,拖了一两个月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时,才发现原来是肺结核,但此时已延误了病情,令治疗难度加大。因此,及早发现潜伏的病患,对防治肺结核至关重要。
专家提醒,当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应警惕肺结核的可能,要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1.具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2.伴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伴咯血、痰中带血);
3.健康体检中发现肺部阴影疑似肺结核。
可对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是结核病患者吗?如何避免感染者发病?
邝浩斌表示,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为机体内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免疫检测手段检出,但无临床症状,也没有病原学或影像学方面活动结核病的证据,不具有传染性。个体感染后,约90%的感染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会进入“潜伏”状态,即潜伏感染状态,约5%~10%的感染者会在感染后的1~2年内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所以感染者不等于得了结核病。
研究表明,对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中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指南》建议与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者、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等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终止结核病流行的关键干预措施之一。“因此,我们建议对于一些重点人群,例如学生、免疫功能低下者(如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人群、器官移植人群、HIV感染者等),如果发现感染了结核菌,建议做抗结核预防治疗。”邝浩斌表示,另外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营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良好的睡眠,增加身体抵抗力,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
可防可治
耐药肺结核成功治疗率达85%以上
耐药肺结核如何产生?能治愈吗?
胡锦兴表示,我国结核病的诊疗和服务能力近年来不断得到提高,目前广州耐药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治疗成功率都非常高,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耐药肺结核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普通肺结核患者在治疗期间经常停药、剂量不足等不规范治疗行为,容易诱发体内结核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演变成耐药肺结核。二是易感者跟未经治疗的耐药肺结核患者接触而感染耐药菌株,从而获得原发性耐药。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耐药肺结核传播以第二种方式为主。
一旦出现耐药结核,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需要更多的二线抗结核药物,费用昂贵、药品不良反应多、治疗时间长,对患者和家庭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传统方案需要18~24个月疗程,成功治疗率约55%。随着一些新药上市,耐药结核病治疗成功率显著提高,但随之带来更贵的治疗费用。广州高度重视耐药结核病防治,对户籍耐药结核病患者在医保报销后,实行财政补助,减免群众部分费用,有力保障了耐药患者治疗效果。近两年,广州市耐药肺结核成功治疗率可达85%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青梅 通讯员 杜雨华、景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