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C女士几年前投保了一份重疾险。一天,她接到自称保险公司客服的电话,称现在有产品升级活动,升级后保障范围扩大,能额外涵盖多种罕见病,但需额外付费5000元 。C女士有些心动,便按对方指示,在一个看似官方的链接里填写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及验证码。几天后,C女士发现银行卡被莫名转走8000元,联系保险公司才知,公司并无产品升级活动,她遭遇了诈骗。原来是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以“产品升级”为幌子骗取钱财,C女士懊悔不已。
信息泄露的危害:
1、 财产安全上,泄露的姓名、手机号、消费习惯等会被用于精准诈骗,骗子伪装成亲友或公检法人员套取资金;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账户被盗刷,甚至被冒用申请贷款、办信用卡,逾期后还会影响个人征信,引发法律纠纷。
2、 名誉权益方面,个人信息可能被用于注册违法账号、发表不良言论,导致本人卷入法律调查,损害社会评价;聊天记录、照片等隐私信息若被传播,会造成隐私曝光,引发舆论压力。
3、 日常生活中,手机号、邮箱泄露会收到大量推销短信、骚扰电话,占用时间精力;个人偏好被获取后还可能遭遇定向骚扰,甚至行踪被跟踪,严重干扰正常生活秩序。
如何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保护个人信息需聚焦关键场景,从设备、网络、账户、信息处理四方面做好防护,具体如下:
1、 设备使用上,定期清理手机/电脑缓存,关闭陌生APP的位置、通讯录等非必要权限;旧设备出售前用专业工具彻底删除数据,公共设备不登录支付、金融类账户。
2、 网络交互时,不向“免费领礼品”等不明活动提交身份证号、住址等敏感信息;社交平台不公开生日、行程,陌生链接和“境外号码”来电不轻易回应,避免泄露信息。
3、 账户管理中,重要账户设“字母+数字+特殊符号”的独立密码,开启二次验证(如短信验证码),不通过微信、短信传输密码。
4、 信息处理方面,快递单、账单等纸质文件丢弃前涂掉关键信息;发现信息泄露,及时联系涉事平台止损,必要时拨打110报案。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