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旱地冰壶项目举办期间,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鹤龙街的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一支由189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成为最温暖的风景线,他们被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为“小海豚”,用专业的服务和真诚的微笑,为本届赛事注入了满满的青春正能量。
多方联动,精心组建高素质志愿者队伍
为保障赛事服务品质,鹤龙街团工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携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以及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市团校等专业机构,经过严格筛选和系统培训,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吃苦耐劳的志愿者团队。
“我们特别注重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竞赛委员会志愿者与观众服务处处长介绍,“除了基本的服务礼仪和赛事知识培训外,还专门邀请了残障服务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志愿者能够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
培训内容涵盖无障碍服务技能、应急处理能力、心理疏导方法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培训,志愿者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的服务技能,更深刻理解了扶残助残的重要意义。许多志愿者在培训结束后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增强了服务赛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暖心服务,志愿者事迹感动赛场
赛事期间,志愿者们分布在残体中心与接待酒店的各个岗位,用专业和热情赢得了各方赞誉。许多志愿者每天清晨5点就要起床,在位于从化区的学校乘坐两小时大巴赶往场馆,一到岗位就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从未有过怨言。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大三学生梁同学在服务期间不慎扭伤脚踝,医生建议休息一周,但她坚持返回岗位。“看到运动员们克服身体困难追逐梦想的身影,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梁同学说,“这点小伤不算什么。”
四川代表队运动员代表对志愿者的贴心服务印象深刻:“遇到雨天时,志愿者们宁愿自己淋湿,也要一路为我们撑伞护送。这份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在运动员休息区,志愿者们细心准备各类便民物品,随时为有需要的运动员提供帮助;在比赛现场,他们时刻关注着运动员的需求,用微笑和耐心化解各种突发状况。据统计,本次赛事期间,志愿者累计提供服务达1720人次,他们的辛勤付出成为赛事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积极协调,用心用情做好统筹保障
作为赛区志愿者统筹调度负责人,鹤龙街团干冯健斌连续多日坚守岗位,每天最早到达场馆,最晚离开,用心协调每一个服务细节,用情关怀每一位志愿者。
在志愿者们眼中,冯健斌也是好榜样。“斌哥就像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一位志愿者表示,“他不仅在工作上指导我们,在生活中也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他经常会关心我们工作上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有诉求的话一定会帮我们去沟通满足我们,没有工作时能让我们休息都尽量会让我们休息。”正是他这种默默坚守和全心投入的精神,才确保了工作高效顺畅,让志愿服务的暖流环绕赛场内外,真正诠释了一名鹤龙青年干部的初心与担当。
本次旱地冰壶赛事已经圆满收官,在白云区委社会工作部、白云团区委的指导下,鹤龙街“小海豚”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们的出色表现不仅为赛事增添了光彩,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