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丹霞山上人头攒动。
顺德区机关大院成为假日“新景点”。
清远的研学儿童在采茶。
东莞的“火柴盒音乐嘉年华”吸引了大批观众。
云浮云安的湾边村,假期热闹非凡。
当国庆的中国红与中秋的清辉月在南粤大地交相辉映,2025年的这个长假,注定要在无数人的记忆里烙下不凡的印记。这不仅是一场数据的井喷或人潮的涌动,更是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描摹着广东文旅产业从提供“资源”到传递“温度”,从追逐“流量”到沉淀“留量”的深刻嬗变。
这幅画卷里有敞开怀抱的机关大院,有穿越时空的百年老街,有燃情狂欢的城市音乐会,亦有润物无声的大地课堂。它们共同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文旅交响,一场由城市与游客“双向奔赴”的盛宴,在金秋的广东大地拉开帷幕。
“破壁”之暖:
当机关大院成为城市的客厅
这个假期,若问佛山最火的“景点”是哪里,答案或许出人意料——顺德区机关大院。当政府大院向八方游客敞开大门时,一种全新的城市叙事就此开启。国庆节清晨,顺德区政府大楼成为无数游客的打卡地,来自广州、深圳乃至江西、浙江的车辆,在清晰的指引下,鱼贯而入……
“我们都觉得这里的建筑很漂亮,但里面长啥样,充满了神秘感。”家住附近的何姨一语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而今,这份神秘感化作了亲切感。孩子们在办公大楼前的国旗下庄严敬礼,父母们则在一旁定格这“最有氛围感”的国庆瞬间。大堂内空调凉风习习,免费的饮用水和纸杯,这些于细微处见真情的服务,赢得了市民游客交口称赞。
午间时分,这场“破壁”之旅在机关饭堂达到了高潮。食堂外,长龙蜿蜒,里三层外三层。人们期待的或许并非菜肴的惊艳,而是在这里用餐的体验。一份20元的简餐,三荤一素,是政府服务的务实与亲民;一份限量供应、来自当地知名老店的双皮奶,则是“世界美食之都”不经意间流露的待客诚意。
光阴回响:
在青石板路上与百年繁华重逢
如果说顺德的温暖在于“破壁”,那么在中山的孙文西路,这份暖意则源于一场与时光的重逢。
午后,阳光透过骑楼的缝隙,在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刚复业的孙奇珍茶楼里,古筝的清雅之音如流水般淌出,却奇妙地与门外食客手机扫码点餐的“嘀嘀”声交织在一起。一位身着怀旧服饰的服务员,步履轻盈地穿梭在红木圆桌间,她一手端着热气腾腾的虾饺,另一手却握着现代化的智能终端,这一幕,便是老街新生最生动的写照。
街角处,南洋风味的“南成行”门口支起了小摊,金黄的炸榴莲在油锅里“滋滋”作响,香气霸道地宣告着它的存在。店内,老式吊扇悠悠旋转,墙上的黑白老照片与玻璃柜里陈列的娘惹餐具,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下南洋的故事。
夜幕为这场“穿越”镀上了更迷人的色彩。在潮州,当韩江上的浮桥被缓缓拖开,广济桥的灯光次第亮起,一场以“睛彩·府楼猴”为主题的夜间文旅大秀拉开帷幕。
千年广济桥在暮色中化身舞台,“津梁启泰”仪式在气势磅礴的潮州大锣鼓声中正式登场。紧接着,鲤鱼起舞、舞龙腾空,一路从东侧蜿蜒至浮桥处;而在拖走浮桥的拖船上,“府楼猴”双手握槌、左右挥舞,为启桥仪式注入灵动活力,韩江航道随之开启。只见数艘以非遗为主题的灯船在江面排开,与亮起灯光的广济桥、笔架山交相辉映,瞬间将现场带入梦幻的“光影世界”。
而在揭阳古城,游客们亲手将翠绿的韭菜馅料包入粉色的粿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红桃粿,那温润的触感,仿佛触摸到了潮汕文化的脉搏。
在这些被精心呵护的岭南老街区,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记忆,它化作了舌尖的味道,耳畔的旋律,指尖的触感,让每一个到访者都沉浸其中,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星空交响:
献给青春与城市的音乐狂欢
在中山老街的夜色渐浓之时,东莞的市中心广场大草坪,则被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激情彻底点燃。这里是“火柴盒音乐嘉年华”的现场,一场献给青春与城市的交响。
强劲的贝斯声浪穿透空气,捶打着每一个人的胸口。舞台上,乐队的二次元演唱风格引来阵阵尖叫;台下,无数张年轻的脸庞在变幻的霓虹灯光下闪烁,汗水与笑容一同绽放。
演出的高潮,在《月半小夜曲》《破茧》《孤勇者》等经典旋律响起时到来。一瞬间,台下观众仿佛有了一种无声的默契,纷纷举起手机,打开闪光灯。那一片片光点,汇聚成一片璀璨的人造星海,与夜空中的真实星辰遥相呼应,将整个草坪变成了一个无比温柔的宇宙。
而主办方显然深谙如何制造惊喜。毫无预警地,数台水炮机从舞台两侧喷射出冰凉的水幕,精准地洒向最火热的人群。短暂的错愕之后,是冲破云霄的惊喜尖叫和更为疯狂的欢笑。这突如其来的清凉,像一针兴奋剂,让现场的多巴胺浓度瞬间飙升。
这场狂欢并非孤立的顶点。在寮步西溪古村的石巷深处,有吉他弹唱的悠扬;在峰景高尔夫酒店的露台,落日熔金,潮流Live准时奏响。整个国庆假期,东莞大大小小不同风格的火柴盒音乐演出超过100场,如繁星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中秋之夜,一场献给城市建设者的“月满城·乐致敬”音乐会,向辛劳的一线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物流人员等城市建设者致敬,传递东莞这座城市对千万人口、对城市建设者与奋斗者的关怀和敬意,更让这份狂欢多了一层温暖的底色。
大地诗行:
从一片茶叶到一湾江水里的振兴密码
从城市的喧嚣中抽身,假期的另一首诗,正在南粤广袤的田野与乡间,由孩子们清脆的笑声谱写。
清远英德,4000亩生态茶园被秋阳染得金黄。一群来自韶关的孩子,背着小小的竹编背篓,笨拙却认真地模仿着茶农的手法,用稚嫩的指尖去捻那带着晨露的“英红九号”芽叶。
当他们亲手采摘的鲜叶在炒茶车间的大锅里“沙沙”作响,一股清冽的茶香瞬间蒸腾而出,一个孩子惊喜地大喊:“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
而在清远另一端的吉他工坊里,六年级学生陈诺正屏息凝神,看着机械臂以0.1毫米的精度切割着枫木音梁。随后,在技师的指导下,她拿起细砂纸,小心翼翼地打磨着一块吉他面板,感受着木材在指尖下由粗糙变光滑的奇妙过程。
这生动的课堂,也铺展在云浮云安的湾边村。10月2日傍晚,西江江面辽阔,晚霞将天空烧成一片绚烂的橘红。横跨江面的肇云大桥宛如一条巨龙,静卧在暮色之中。江边的沙滩上,孩子们追逐嬉戏,大人们则围坐在摊档旁,品尝着刚刚出锅的西江河鲜。
夜幕降临,一场盛大的渔获嘉年华拉开帷幕,当璀璨的烟花在猫山顶上空轰然绽放,那绚烂的光芒,不仅照亮了西江水面,也映入了每一个村民和游客充满希望的眼眸里。
从一片茶叶的清香,到一块木板的触感,再到一湾江水的壮阔,岭南大地,正以最质朴、最生动的方式,为“百千万工程”写下最美的诗行。
炽焰图腾:
古老薪火点亮世界遗产的夜空
当中秋佳节的银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广东韶关丹霞山连绵的赤壁丹崖上,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仪式感,已在无数游客眼中悄然弥漫。艳红而沉默的山脚下,锦江水面泛着粼粼波光,而在岸边,一条由稻草与竹篾扎成的巨龙静静蛰伏。它粗粝的草秆肌理,在清冷月色下,仿佛是大地最质朴的图腾。
这便是来自“岭南第一世家”仁化恩村的香火龙,一条在乡野间游走了三百余年的不朽传奇。中秋夜,它在这片世界自然遗产的怀抱中,再次被唤醒。
没有指令,也无需彩排。当夜色渐深,游客们自发地围拢过来,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老人们的目光则深邃而虔诚。村民与游客,人手一炷清香,在老人的引导下,开始了一场百年未断的“薪火相传”。
“嗤——”第一缕火星溅开,点燃了龙头高昂的犄角。刹那间,仿佛一个沉睡的灵魂被触动。紧接着,第二炷,第三炷……千万点火星汇聚成燎原之势,沿着龙身迅速蔓延。稻草的清香混合着香火的烟气,氤氲升腾,那条原本黯淡无光的草龙,在一片温暖的“滋滋”声中,开始抖落满身星屑,最终蜕变为一条流光溢彩、蜿蜒生辉的火之巨龙。
“起龙!”随着一声雄浑的呐喊,激越的锣鼓声冲破夜的寂静。多名壮汉稳扎马步,合力擎起这条燃烧的巨龙。
它活了!龙头昂扬,仿佛在叩问苍穹;龙身翻腾,鳞甲间迸射出万千光芒,与天边的皓月遥相呼应。舞动的火光,映照着丹霞山亿万年沉默的崖壁,也映照着恩村世代相传的信仰,更映照着每一张仰望的、被深深震撼的脸庞。
当一条非遗火龙点亮了世界遗产的夜空,人们看到的是丹霞山从世界级的自然地标,向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迈进的雄心。这不仅是让游客“看山看水”,更是邀请他们“入情入境”,亲身参与、深度体验,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间,读懂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传智、王名润、陈昕宇、曹菁、张翔宇、葛宇飞、于敢勇、陈家源、卜瑜 通讯员潮宣、汕宣、曹笑、何尧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