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疾控局发布了2025年7月全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在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9.09%。广东省疾控局提醒,当前是我省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注意做好预防工作。
根据7月通报,广东手足口病例数达到63864例,与6月份通报的29065例相比,增幅明显。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低龄儿童,夏秋季高发。临床以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为特征。
广东省疾控局提醒,当前是我省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手足口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家庭预防应注意手部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定期对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清洁消毒,房间每日开窗通风2—3次,孩子如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及时送医就诊。开学季马上来临,预防手足口病发生的关键是勤洗手、不共用玩具餐具,定期消毒物品表面,流行期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EV-A71灭活疫苗,可显著降低其重症风险。
热点问答
问:出现哪些典型症状可能是手足口病?
答: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手掌、足底、口腔或臀部出现聚集、散在的皮疹、疱疹。
一般为突起的小水泡或突起的小颗粒,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皮疹可能伴有瘙痒,但不会感到疼痛,皮疹消退后不结痂、不留疤。
口腔黏膜疱疹容易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患儿因疼痛而拒绝进食。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手足口病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大,且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
问: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①直接接触传播:可通过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皮肤(疱疹液)、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②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③粪口途径传播:饮用或进食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问:日常从哪些行为习惯入手预防手足口病?
答:①勤洗手:外出玩耍回家、饭前、便后都要按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
②卫生饮食:不喝生水、不食用生冷食物,不吃没有完全煮熟的肉食;蔬菜、水果一定要洗干净后食用。
③少聚集: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④多通风: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⑤常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频繁接触的部位、日常用品,包括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
⑥打疫苗:接种EV-A71灭活疫苗可以预防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推荐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科普整理自广东省疾控中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实习生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