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街坊已经察觉到了:皮肤开始发干发痒,喉咙时不时发紧,偶尔干咳几声——当心秋燥“惹上身”!
对付秋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多喝水,但大多只盯着“喝够量”,却不知道可以从饮水这个动作辨识体质,总结养生重点。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在传统中医问诊里,一个人的饮水习惯,是判断身体状况的重要信号,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体质,尤其是岭南暑燥交加的秋天,表现会更明显。
今天为大家逐一拆解,
如何从喝水习惯摸清自己的体质特点,
更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文末还有秋季润燥茶方送上,
助你将秋燥“润”走!
饮水习惯也能辨体质
清润重点各有不同
都说防秋燥要多喝水,其实,多喝水不如会喝水。
每个人的饮水习惯各有不同,每天饮水多少、喜冷喜热,其实都暗示了个人体质,先来对照一下:你可能是哪种类型?
①口渴且多饮——多为阴虚体质
有些人整天水杯不离手,即便到了秋风渐起的时节,喝了很多水但还总是觉得口渴、咽干,这是怎么回事?
中医认为,这类人一般属于阴虚体质,常表现为手足心热、多汗盗汗、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症状。
这些症状在岭南秋季尤为明显,此时秋燥渐生,加上不少人仍久待空调房,会加速耗损体内津液;若再频繁吃烧烤、火锅等燥热食物,更会加重阴虚症状。
怎么做?
这类人要及时补充水分,尤其是外出活动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时,要避免津液过度耗伤,遵循“早卧早起”的原则,保证充足睡眠以养阴气。
另一方面,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减少辛辣发散食物的摄入,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如雪梨、百合、银耳、甘蔗、马蹄等,可试试沙参玉竹雪梨猪展汤、百合马蹄甘蔗水等。
知多点:
如果总是觉得渴,且喝了水也无法缓解,还要警惕病理性口渴。如常见的秋季感冒、咳嗽、口腔疾病(致唾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能引起口干,这种“渴”一般在病情痊愈后就会消失。
也要警惕一些更不容易被发现的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干燥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会导致长期的、难以缓解的口渴。此外,岭南秋季日照减少易引发情绪低落,也可能间接加重口干不适。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②口渴但少饮——多为痰湿体质
这一类人虽然时常感到口渴,但很少主动找水喝。如果硬要多喝水,反而会觉得胃里有液体“晃荡”而不舒服。
这样的人多属痰湿体质,常表现为口黏苔腻、汗液黏腻、容易疲劳倦怠。岭南初秋之时,湿邪盘踞不去,这类人的脾胃运输能力本就较弱,无法将体内水液正常输送到口咽,自然会觉得口干,但体内总的水量其实是充足的,甚至有多余湿气潴留。
怎么做?
这类人要重点调理脾胃,不必盲目遵循“一天八杯水”的标准,更不要一次喝大量水,而应该分次慢慢喝,或用炒薏米汤、陈皮茶等代替部分白开水,既能补水又能助湿运化。
平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白萝卜、炒薏米、扁豆、茯苓等。可试试四神猪肚汤、五指毛桃土茯苓煲鸡汤,祛湿不伤正,补而不腻。
③不渴也不想喝——多为阳虚或气虚体质
这类人对喝水“兴趣不大”,也不容易觉得口渴,这样的情况多见于阳虚体质或气虚体质。
这个两类人的体内常会气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乏力,因此很少感受到口渴,在昼夜温差加大的岭南秋季,表现可能更为突出。
其中,阳虚体质的人伴有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耐热不耐寒,秋季尤其怕早晚寒凉;
气虚体质的人则容易疲乏、气短且容易生病,对秋季忽冷忽热的气候适应性差。
怎么做?
阳虚体质:适当多补充甘温益气的食物(或调味),如姜、蒜、胡椒、韭菜、牛羊肉等,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还可以用党参陈皮泡水喝,补气温中又补脾,也可艾灸大椎穴激发阳气,驱散寒邪。
气虚体质:可试试北芪淮山瘦肉汤、五指毛桃党参汤,补脾益气。日常可适当按揉足三里穴,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同时注意保暖,避免盲目“秋冻”。
④只想喝热水——脾胃或存在虚寒的情况
这类人感到口干的程度正常,饮水量正常,但不耐凉,只有在喝温热水之后才觉得舒服,不少人还喜欢喝茶或喝其他有味道的热饮。
在中医看来,这类人饮水量是正常的,说明脾胃运输能力还可以;但“喜温不就凉”,可能说明脾胃存在虚寒的状况,秋季寒凉刺激更易加重不适,常伴有腹部不能受凉,一旦受凉就易腹泻的特性。
怎么做?
食物方面,建议选一些偏温性食物,少吃生冷瓜果和冰镇饮品,以免损伤脾阳。
如果有喝茶的习惯,尽量少喝绿茶、白茶等偏寒性的茶,多选用红茶、普洱这类发酵茶。
日常可腹部贴敷暖宝宝或艾灸肚脐神阙穴,温阳散寒,外出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秋风直吹。
⑤只想喝冷饮——体内常有热
与前面一种类型不同的是,还有人容易口干且只喜欢喝冷饮。其中又可细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虚损兼实热——身体已经有虚损,但又因岭南秋季“燥中夹热”,导致体内有实热,但是因为身体对水液运输的能力下降,所以怎么喝水都不解渴。
二是实热证——体内常有热,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容易“上火”的人,由于秋燥与内热共同灼伤津液而口干,喜饮且喜凉。
怎么做?
第一类人若症状较轻,可适当补充一些健脾祛湿兼润燥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百合等;如果症状比较明显,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改变熬夜、嗜辣等不良生活习惯,结合饮食和药物调整,兼顾润燥与化湿。
第二类人可以适当进食一些凉性的食物,比如苦瓜、绿豆汤、雪梨等。如果平时有喜肉食肥甘,或者日常抽烟喝酒的习惯,建议及时纠正,避免加重内热。日常可饮用菊花决明子茶,帮助清肝泻火、润燥明目。
(图/视觉中国 图文无关)
抵御秋燥
试试这些润肺养身茶
秋天口干、咽干、皮肤干,光靠喝水常常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中医认为,秋燥易伤津,而津液是脾胃运化生成的“营养水”,尤其是对于脾虚肺燥的人来说,需要通过健脾润肺从根源改善干燥问题。
针对不同体质、症状的人群,中医师建议,不妨在秋天这杯水中“加点料”,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喝完身心舒坦。
玉竹雪梨润燥茶
材料:玉竹10克、雪梨干15克、麦冬10克、南杏仁8克。
做法:所有材料冲洗干净,放入养生壶中,加1升清水煲煮20分钟,可加入适量冰糖调味,代茶饮用。
点评:滋阴润肺,生津止渴,适合口干咽燥、皮肤干燥人群。
陈皮山楂健脾茶
材料:陈皮5克、焦山楂干10克、茯苓10克、芡实10克。
做法:芡实、茯苓提前浸泡半小时;所有材料放入砂锅或壶中,加1升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煮30分钟,过滤茶渣,取茶汤温热饮用。
点评:健脾消食,化痰祛湿,适合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人群,体质虚寒者也可适当饮用。
桑菊清肺茶
材料:桑叶10克、胎菊5克、罗汉果仁5克、甘草5克。
做法:罗汉果仁捏碎,桑叶稍冲洗;所有材料放入茶壶中,加1升开水,焖泡15分钟即可。
点评:清肺润喉,化痰止咳,适合易上火、咽干喉痛、吸烟人群。
黄芪红枣元气茶
材料:黄芪15克、红枣6颗、桂圆肉10克、党参10克。
做法:红枣去核,黄芪、党参稍冲洗;所有材料放入养生壶,加1升水,煮30分钟即可。
点评:补气养血,适合易疲劳、气血不足的人群。
综合自健康有约往期、广东省中医院公众号、人民网、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官方号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