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14日的联合国糖尿病日,都在提醒我们:血糖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防线。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前期患病率已达到35.2%,这意味着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位正站在糖尿病的“门槛”上。但令人欣慰的是,糖前期并非不可逆,它是一个通过及时干预,有机会逆转的关键阶段,从饮食调整到科学用药,找对方法就能把血糖稳稳拉回安全线。

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糖前期?
医学上,糖前期是指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间,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都属于这个范畴。
这个阶段的身体,其实已经发出了预警信号,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腺需要“加班加点”才能控制血糖,长期下来,胰腺功能会逐渐受损,一旦发展为2型糖尿病,不仅需要终身控糖,还可能引发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但幸运的是,此时胰岛β细胞功能尚未完全衰退,通过科学干预,大部分人的血糖都能回归正常。
控糖第一步:吃对比少吃更重要
健康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步骤,对于糖前期人群来说,饮食调整不是盲目戒糖,而是学会吃对。首先,减少“隐形糖”和精制碳水的摄入,除了我们熟知的蛋糕、奶茶等高糖食物,白米饭、白面条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升糖速度同样惊人。建议用杂粮饭(如糙米、燕麦、藜麦)替代1/3主食,减少血糖骤升的风险;同时警惕酱油、沙拉酱里的“隐形糖”,购买包装食品时多看营养成分表。
其次,多吃控糖食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绿叶蔬菜、菌菇、魔芋等,它们能延缓碳水吸收,帮血糖“踩刹车”;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虾、鸡蛋、豆制品,既能增强饱腹感,又不会给血糖带来负担。此外,进餐时遵循“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的顺序,也能有效平稳餐后血糖。
控糖第二步:适度运动让胰岛素“活”起来
如果说饮食是基础控糖,那么运动就是强化手段。糖前期人群之所以血糖偏高,核心问题之一是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即使胰腺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也无法有效降低血糖。而规律运动,恰恰能改善这一问题。
建议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平均下来每天只需20多分钟。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比如从每天10分钟快走开始,逐渐增加时长和强度;同时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风险。
控糖关键招:逆转糖前期,科学用药是关键。
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怎么办? 对于部分伴有高危因素或已出现不适症状的糖前期人群,药物干预是重要选择,比如被《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推荐的津力达颗粒。
“津力达对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的干预研究(FOCUS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津力达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41%,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为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提供了高级别循证依据。
此外,津力达颗粒的疗效建立在坚实的现代药理学基础上,通过多重机制发挥协同作用:
调节血糖:通过平衡升血糖激素与胰岛素水平,减少血糖波动,实现血糖平稳达标。
调节血脂:能够升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
调节代谢与体重:通过增加能量消耗,辅助减轻体重,从根源上改善代谢异常。联合国糖尿病日每年只有一天,但血糖管理需要每一天的坚持。相信只要找对方法、坚持行动,我们都能远离糖尿病的威胁,拥抱健康生活。
(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