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鱼仔汤,熬出古港烟火与鲜甜本味。
鱼仔汤里尽是精华。
在“中国海鲜美食之都”湛江,赤坎区老街旁的鸭乸港藏着一家鱼仔汤店。它没有华丽的装修,却凭着一碗鲜到骨头的鱼仔汤,成为本地食客寻味、外地游客打卡的美食地标。这碗汤里,不仅装着湛江的海味精华,更沉淀着古港的百年故事。
要懂这碗鱼仔汤,得先识鸭乸港的“根”。作为古时赤坎唯一的出海港,鸭乸港的名字藏着两段趣说:一说是沙郭村旁沙墩形似鸭头、海滩如鸭身,形态得名;另一说因浅海滩涂盛产海货,当地人多养母鸭取蛋谋生,因而得名。
清朝康熙年后,这里成了商贸旺地——商船穿梭、货物集散,吸引不少福建移民定居,形成了如今的福建村与福建街。1898年法国租借广州湾后,鸭乸港因海运地位重要被划入租界,法国人在此建灯塔、筑更楼、填海造路。如今新春路留存的筑更楼,青砖黛瓦间仍印着那段历史,也成了食客们饭前饭后驻足回望的“时光坐标”。
“这汤没别的,就是鲜!”刚端上桌的鱼仔汤,汤色清亮,飘着细碎的葱花,碗里卧着新鲜鱼仔、小虾与贝类。店主朱先生笑着说,这碗汤的来头,能追溯到湛江渔民的老传统——早年渔民出海,个头大、品相好的鱼拿去售卖,剩下的小鱼小虾弃之可惜,便洗净下锅,加清水慢炖。没想到,这些“边角料”熬出的汤,竟比大鱼更鲜,鱼仔汤就此成了渔民餐桌上的家常味,代代相传。
如今,店里的招牌鱼仔汤,仍守着这份“本味”:食材当天从渔港运来,不焯水、少调料,只靠小火慢炖让海鲜的鲜味自然释放。一勺入口,先是海鲜的清甜在舌尖散开,接着是鱼肉的嫩、虾壳的鲜,咽下去后喉头还留着大海的温润。这样一碗料足味鲜的汤,价格不过才18元,成了食客口中“性价比天花板”的美味。
“在这里,花上100元左右,就可‘一煲吃完湛江鲜’。”食客循着鲜味而来,喝一碗老汤,看一眼百年更楼,在烟火气里读懂湛江的古港记忆与海鲜情怀——这大概就是美食最动人的力量:让人记住一座城的味道!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关家玉